中新网信阳12月1日电 (记者 韩章云)茶圣陆羽编著的《茶经》中曾指出:“淮南茶光州上……”光州,即今日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。信阳种茶历史悠久,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。12月1日起,《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》开始施行,信阳毛尖茶获法律护航。
图为信阳毛尖茶采摘。信阳市浉河区委宣传部供图
《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是河南省首部关于茶的保护法规。该《条例》分六章,包括总则、品牌保护、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法律责任以及附则,共三十六条。《条例》旨在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,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,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,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。
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,是我国南北地理、气候过渡带,大别山北麓缥缈的云雾孕育出绿茶名品——信阳毛尖茶,其具有“细、圆、光、直、多白毫、香高、味浓、汤色绿”的独特风格。
何为信阳毛尖茶?《条例》指出,信阳毛尖茶,是指在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下,以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者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、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,采用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在当地加工而成,具有信阳毛尖茶品质特征的条形绿茶。并规定“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、品质特征按照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执行。”
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。李希全 摄
为擦亮信阳毛尖茶这块金字招牌,《条例》从茶树种质资源普查保护、绿色有机茶园建设等方面对茶叶品质提升作出规范,同时要求维护“信阳毛尖”商标信誉,并对信阳毛尖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进行明确。

为扩大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,《条例》从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、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、支持科技研发、推动成果转化、提升茶叶附加值、支持茶企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,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为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承,《条例》将统一发布信阳毛尖茶开采日、定期举办茶文化节、定期举办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赛事活动等,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。同时,支持建设茶馆、茶博物馆等茶文化场所;支持茶旅融合发展,建设茶坊、茶庄园、茶旅特色小镇和茶文化旅游景区,要对古茶树、古茶园、茶社创始人故居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并向社会公布。
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。吴敏 摄
信阳是革命老区,茶产业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。目前,信阳全市茶园面积达216万亩,茶叶产量8.2万吨,总产值153亿元,茶叶从业人员120余万人,茶产业已成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。
一叶芳华,百里飘香,茶于中国人而言,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。2022年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信阳毛尖茶也参与联合申报。
对于茶的法律保护,各地早已有例可循。例如,杭州曾出台《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》,云南、贵州曾出台古茶树保护条例,安徽省六安市、福建省安溪市也曾对六安瓜片、安溪铁观音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做出明确规定。(完)
中新网西安12月1日电 (李一璠)“2023年,陕西省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县(市、区)由49个扩大到83个,建设紧密型医共体158个,医共体建设工作由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进。”陕西省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联昌1日表示。
当日,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,介绍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。
“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是实施健康陕西建设战略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构建合理有序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路径。”杨联昌表示,今年以来,陕西主要进行完善政策体系、扩大建设范围、开展年度监测、加强培训督导等6方面工作。
10月27日,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消化道肿瘤早筛、早诊、早治进区县大型公益活动在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医院举办。 缑永强 摄
据悉,该省制定《2023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》等4个文件,不断强化政策指导。为丰富建设内涵,今年陕西省遴选11个县(区)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县镇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共同建设项目,通过共同开展科室建设、开展诊疗业务,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下沉,提升基层服务能力,提升医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。
同时,陕西省推进“千县工程”组团式帮扶与医共体建设衔接,54个县级医院胸痛、卒中、创伤等三大中心功能向镇卫生院延伸,为急诊急救患者争取更多有效时间。为发挥苏陕协作、对口支援和组团式帮扶机制作用,陕西省内46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05家县级医院,江苏省66家三级医院帮扶56个陕西省脱贫县县级医院。据悉,11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累计新建临床科室19个,开展新技术、新业务273项。
按照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年度监测工作安排,该省对32个医共体建设县开展线上监测,58个医共体建设县开展线下监测,做好监测结果应用。同时,在陕西省范围内推广汉阴县、澄城县等建设经验。
据了解,下一步,陕西省将持续围绕完善组织领导体系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、下沉优质医疗资源、强化信息化支撑等方面,持续巩固完善该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