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天津12月1日电 (周亚强)记者1日从天津官方了解到,日前,天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政府关于天津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(下称“纲要”)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。报告显示,目前,天津市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总体进展顺利,20项指标达到预期进度要求,其中6项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。
据了解,纲要从经济发展、创新驱动、绿色生态、民生福祉、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25项指标。提前达标的指标分别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、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(助理)医师数。
根据报告,目标指标完成呈现以下特点: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类指标总体情况较好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6311亿元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2303亿元。202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2.83亿元,同比增长4.8%,服务业增加值占比64.8%,市场经营主体171.83万户,经济发展呈现结构更优、动能转强、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。
绿色生态类指标进展顺利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,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2.9%,超出2025年规划目标,水环境质量创监测以来最好水平。森林覆盖率为13.1%,城市绿色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。
民生福祉类指标稳步提升。2023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55元,增长4.7%,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连续4年缩小。城镇调查失业率5.4%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3%,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。

安全保障类指标全部超过进度要求。粮食总产量256.2万吨,再创历史新高;油气勘探开发能力3903万吨,均超过规划进度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
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(记者 左宇坤)煌煌祠庙,翼翼殿宇;悠悠汾河,粼粼清波。
山西太原,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、2500多年建城史。这里曾是唐尧故地、战国名城,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,太原郡位居其中;西汉时称并州,为全国十三州之一;唐朝与京都长安、东都洛阳并称“三都”,是为北都;在宋朝被赋予“锦绣太原城”的美誉。
文脉兴盛,遗存遍布,商贾繁荣,绿意无限……厚重的晋阳文化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、潜力所在。近日,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中国新闻网、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“江山如画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(山西)采访团来到太原,实地感受“锦绣太原城”的无穷魅力。
晋祠际山枕水,古木参天,殿阁林立,亭台相间,自然山水与人文遗存交相辉映。 武俊杰 摄

千年晋祠国潮起,品咂古建之美

“地下文物看陕西,地上文物看山西”,不少历史爱好者可能都知道这句话。公开资料显示,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,上迄唐代,下至民国,享有“中国古代建筑宝库”之美誉。
其中,尤以晋祠博物馆极具代表性。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跨越时代最长、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,晋祠保存有数量丰富的古建筑、彩塑、碑刻、楹联匾额、古树名木等,是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“线装书”,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。
站在清澈见底、长流不息的“难老泉”边,仿佛还能听到唐代大诗人李白“晋祠流水如碧玉,微波龙鳞莎草绿”的赞叹;抬眼而望,西周所植、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“卧龙柏”下,还能听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“地灵草木得余润,郁郁古柏含苍烟”的诗句。
据晋祠博物馆讲解员介绍,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、中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鱼沼飞梁、结构轻盈的金代建筑献殿、雕刻精巧的明代建筑水镜台是晋祠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。其中,献殿、鱼沼飞梁和圣母殿,更是闻名于世的三大国宝级建筑。
林徽因曾在《中国建筑常识》中说:“各代匠师都能运用自己的传统、加以革新,创造新的类型,来解决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所提出的不相同的新问题。”如今,虚拟模型结构、信息采集、信息集成、影视手法展示等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中,古老的晋祠风韵里亦处处流露着科技感。
“我们通过千年古树无损检测技术,利用雷达监测等装置,对树洞和根系进行扫描,相当于给古树做了一个‘B超’。再根据扫描结果,为古树健康生长制定科学有效的复壮方案。”晋祠博物馆园林部主任白凯文说。
晋祠国风文化节(资料图)。 高雨晴 摄
当下,旅游产业正在升级,保护理念与产业运营相融。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邱萍介绍,晋祠博物馆深挖三晋文化内涵、依托晋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,创新引领文化遗产与传承,形成连接遗产精神与当代价值、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综合“体验式”旅游体系,赋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值得一提的是,“晋心远扬”——晋祠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体验综合项目被评选为“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”。作为上述项目活动之一,晋祠国风文化节自2020年启动以来,至今已举办四届,创新、时尚的方式,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潮流色彩。
一泓清水入黄河,远眺明日好风光
汾河,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,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。汾河的好时节里,万木并秀、波光旖旎,偶有飞鸟掠过。两年多年前古人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”诗句中描绘的场景,如今依然倒映在走进太原汾河景区的每一个游客眼中。

“公园成了这座城市的新标签,成了城市里最治愈的角落之一。现在有外地朋友来了,一定会带他们来汾河景区看看。”在当地市民看来,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到公园城市,太原的变化翻天覆地。
汾河之美并非天生。一段时期里,由于河道无序开发、两岸垃圾随意倾倒,汾河太原城区段出现断流和水质污染的状况。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,是太原市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愿景。

据介绍,近年来,太原按照控污、增湿、清淤、绿岸、调水“五策并举”的综合施治治水思路,同步推进矿山治理、造林绿化治理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六大工程,努力使汾河逐步实现“水量丰起来、水质好起来、风光美起来”的目标。
游客在汾河景区“汾河晚渡”景点观景。 武俊杰 摄
在汾河治理三期工程晋阳桥段,远处西山苍茫可见,数百米宽的汾河河道波光粼粼,草地、灌木、乔木延伸到城市建筑群与远山。
在石舫南北两侧,造型各异的汾河大桥连接着城市东西,彰显着城市气质。在汾河晚渡景点,楼船造型的石舫,长28米,宽9.4米,建筑最高处离水面9.5米,船体南侧建筑为卷棚顶,北侧建筑为重檐卷棚顶,黄昏日落时景色尤其迷人。
汾河晚渡是近年来汾河景区重塑双塔凌霄、西山叠翠等“古晋阳八景”、传承城市文脉的代表之一。今年10月,汾河雁丘园的开园也一时引得游人如织。

“雁丘园周边山势雄浑、水岸景色迷人,既有‘万里层云、千山暮雪’的词意,又有野生大雁栖息,富有诗情画意。”汾河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,雁丘园以“低干预、微塑造、注人文、提生境”为设计理念,建筑仿金元时期风貌,绿化以自然、野趣为主,是当前汾河两岸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落。

如今的太原、如今的山西已然成为诸多“古建筑游”爱好者的宝藏之地。正如有网友所言:“山西的好,有一种不讨好的质朴。它不外露不张扬,像一扇镇守绝世宝藏的普通大门,只有推开走进才知道其有多奢侈珍贵。”

漫步在太原最本真的、跨越千余年的情感共振中,艺术永续、文脉相传的念头便会在心中自然生长。(完)